目前,全國僅有10%左右的農村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,而已建設施的運行也不足10%,幾乎所有的農村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或滲入地下,成為主要的水污染源之一。農村污水處理已經迫在眉睫,無論是市場的穩定還是技術的選擇,都是亟需打破的瓶頸。
![市場與技術掣肘,農村污水處理任重而道遠 市場與技術掣肘,農村污水處理任重而道遠]()
近年來,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,農村環境承載壓力越來越大,面臨農業面源、畜禽養殖、建筑垃圾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的影響,鄉鎮(村)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超標問題等也都極為突出。
雖然近幾年農村治污已成為共識,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率也得到快步提升,但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水處理現狀仍不容樂觀。住建部《村莊人居環境現狀與問題》調查報告顯示:96%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。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普遍不足,村鎮污水橫流的情形隨處可見,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,甚至感染疾病。
同時,農村治污也存在許多問題,一些地方生搬硬套城市污水處理模式,致使管網投資費用大,維護管理困難,收集率不高,技術水土不服,資金投入了,治污工程卻在“曬太陽”,農村生活環境無法改善。
還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,我國的農村污水治理工作,主要采取推進、梯次推進等策略,臨近城市管網的納入城市管網、人口較多的村莊建集中污水處理站、更分散的建分戶污水處理設施,結合各地實際不斷推進,取得了一定效果,治理率也穩步提升。
然而,由于地區分散、人口眾多、收集困難等因素,我國還有約1.6億戶的污水沒有得到處理。相比于2016年農村生活垃圾60%的處理率,農村污水治理設施缺口大、建設成本高,治理率要提升,將會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。
為此,環保部和財政部發布《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“十三五”規劃》提出到2020年,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,累計達到全國建制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。其中,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,包括污水收集管網、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或人工濕地、氧化塘等分散式處理設施。要求經過整治的村莊,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到###,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
70%,生活污水處理率 60%。
通過具體測算,分析機構得出未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總的市場空間約為4121~14720億元,其中約28%的市場容量將在“十三五”期間釋放。E20研究院研究也顯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從建設加上五年運營費共有約1400億。